/tmp/phpUKudff

以台灣《三叉山事件》為故事背景的《成為真正的人》,描寫布農族少年哈魯牧特(Halmut)的蛻變,從他的棒球失落夢到在救難時搖擺及他後來的轉變的長篇小說。

故事背景在二戰結束後的一個月,當時的台灣的政權尚未移交的狀態。而美軍兩架軍機因颱風的環流受到影響而失蹤,從美軍在尋找失蹤的軍機拉開故事的序幕。

其中說到關於布農族的習俗,像是哈魯牧特和哥哥是雙胞胎,在布農族的傳統中,雙胞胎是不吉利的,布農人稱為kidaz,全家人和全同族的人會有禍害而滅亡,雙胞胎就會被殺死。但在祖父嘎嘎浪,哈魯牧特與哥哥一同長大,雖然哥哥因生病而離世,從祖父嘎嘎浪不同於傳統習俗的決定,感覺哈魯牧特的個性傳自他的祖父。

哈魯牧特和海奴南是非常好的朋友,印象深刻的一個情節,是當他們兩個人離開部落時,前往當時最繁榮的花蓮港時,嘎嘎浪對他們說:「你們慢慢的成為日本人,不再是布農族人...夢比候鳥更能告訴你回家的路。」藉由嘎嘎浪的話,刻劃出那個殖民時代下的認同悲哀。而作者用交錯的方式,輕描哈魯牧特對海奴南難以表達的感情,最後海奴南被燒夷彈瞬間燃燒的火焰吞噬。

最後哈魯牧特加入了救難隊,小說尾章的救難情節,像是跟著哈魯牧特走了一段驚險的救難過程。故事內容實在太有即時感,我在閱讀中竟也迷失在故事裡,有時候不知道是處於救難情境中還是哈魯牧特的夢境。

看完故事,我就很想知道三叉山事件真實樣貌,從網路上開始了解這個事件。這段僅有在1945年10月24日在《台灣新報》上約250字的「東京電」的紀錄,再來就無人提及,直到2000年,關山鎮公所委託施添福教授編修鎮誌時,意外發現這起臺日救難隊前往三叉山救援墜毀美國軍機,不幸遇上颱風而造成嚴重傷亡的事件。而後,關山鎮公所為紀念此一事件,在親水公園的原住民文化廣場建立紀念碑,並在2001年4月舉行揭碑儀式。 

地圖取自中央通訊社

三叉山在哪裡?

台灣百岳之一的三叉山,海拔3,496公尺,屬於中央山脈一部分,位在臺東海端鄉利稻村、花蓮卓溪鄉古風村與高雄桃源區梅山里交界處。三叉山南方有向陽山,北邊連接雲峰,整座山都是草原,展望絕佳,佈有廣闊玉山箭竹草原。而台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的嘉明湖,則在三叉山山坳處。

關於三叉山事件

這是台灣少見的空難外加山難的重大事件,在1945年,世界第二次大戰剛結束,日本宣布投降未滿一個月時,由於當時台灣的政權尚未移交,台灣還是日本政府的管轄地。這年的八、九月之間,有三個颱風連續侵襲台灣,一架運送美國戰俘的軍機遇上颱風,在三叉山一帶墜毀,機上的乘員全數罹難。

由於二戰剛結束,日美兩國的關係微妙,日方絲毫不敢大意,隨即通知美國軍方,請求處置方案,美方接獲情報後,也決定派員赴台處理,並委請日本政府先行尋找失事地點和遺體,於是日方派遣搜救隊上山,沒想到搜救隊在山上遇到颱風在加上嚴寒氣候,途中有26位搜救隊隊員遇難,全隊生還者,僅剩憲兵曹長後山定一人生還。

★延伸閱讀:記者重返現場 揭三叉山軍機墜毀神祕面紗 | 中央通訊社

三叉山事件過後

透過許多報導可知事件過後,美軍在1945年離開後,就不曾再上山。而在事件中殉難人員為維持家計的支柱,不幸離世後,遺族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苦、艱難,隨著時間流逝,這起空難及山難重大事件,逐漸被世人遺忘。

/tmp/phpPugYCH

照片取自staticflickr

相隔近72年後,退役空軍少將劉瑞成偶然知道這起重大事件後,和幾位熱心人士組成「飛機殘骸探險隊」,在陡峭的山坡上,以徒手和簡單工具挖出機槍、發動機排氣管和蒙皮等破碎零件,並在當年失事地點焚香祭拜。

劉瑞成把一些飛機零件放在嘉明湖往連理山/新康山的步道旁,提醒山友可以注意到這個歷史現場。而關山鎮公所在關山親水公園內設置「三叉山事件」紀念碑,並在關山警察文物館也保留了三叉山美軍軍機油桶殘骸,傳述這段歷史。

我覺得這部小說,讓人一讀就會陷入當時的矛盾的時代交替氛圍,藉由三叉山事件作為背景,讓屬於時代的「矛盾」感,更為強烈。即使不知道「三叉山事件」,並不會影響到整個閱讀狀態。反而在讀完後,會想了解這件從小說間接保留下來重大但鮮為人知的事件。

 

Source:甘耀明,成為真正的人,寶瓶文化,2021。

歷史參考:趙川明,日出臺東-縱谷文化景觀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2011。

arrow
arrow

    桃 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