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德勒勇氣整理術

比起斷捨離,更重要的是學習和物品一起開心生活啊!

《阿德勒勇氣整理術》將整理術融入運用阿德勒心理學進行居家整理。理想的居家環境,應該是適合自己、令自己感到舒服的狀態。改變我對於「整理」的心態,不勉強自己的整理方式,留下「需要、合適、舒適又愉快」的物品,進而讓理想的自己逐漸浮現,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好。

我最推崇的內容,是提及到對於某些事情感覺到煩躁、焦慮、自我厭惡等不舒服的情緒,其實是內心想展現出「想成為更好的自己」的目標,像是討厭每天早上總是衝忙地準備上班,其實是心裡有「想要更悠閒出門」的想法。

其實任何的情緒都能幫助實現自我,不用特別否定負面情緒的產生,因為負面情緒是刺激努力與成長的原動力。應該學習如何善用情緒,而不是被情緒推動和支配。接納和了解負面情緒,可以思考如何變得更好,展開行動的正向意義。而所有的不想做或無法改變,是自己決定的。比起追究原因,更重要的是要把重心放在未來,想要什麼樣的房間或是想過什麼樣的生活?把重心放在追究原因,最後會演變成責怪自己或是別人。

阿德勒勇氣整理術

釐清自己的價值觀,將夢想落實在自己感到愉快滿足的實際行動上,具體想像「整理好的房間裡生活的樣子」,透過整理發現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。但價值觀因人而異,不勉強自己也不為難別人。東西多不一定是件壞事,這只是代表個人的價值觀,不用強迫自己奉行極簡主義,物品數量維持在自己覺得舒服的程度即可與別人共同生活時,不只是互相包容忍耐,更要經由溝通確定彼此對於物品的聯想方式,進而磨合彼此的價值觀。

將所有的物品全部取出、分類、減量然後進行整理。了解空間裡到底擺放了那些物品,清楚空間的實際大小。整理的重點擺放在「為什麼想留」,再根據自己舒不舒服的情緒來整理和減少物品,不用急著買收納用品,而是把用得到的東西放在用得到的位置,不要把東西推放在地上。

讓我真切感受到整理的舒適感,是我整理掉國高中的畢業紀念冊。這是一直以來最捨不得丟的東西,雖然書裡面有9成以上不認識的人,一大本佔空間但礙於當時花了很多錢購買而保留下來,可是我每次看到紀念冊,時常會有不舒服的情緒,後來決定把畢業紀念冊處理掉後,內心莫名變得舒服且開闊。

居家整理是與內在自我對話的藝術,只要有想要改變的意志,自然就會為了實現理想而採取行動。透過正向的方式鼓勵自己,從生活中面對自己的情緒,不用勉強自己去迎合世俗的價值觀,無負擔下把家裡整理成自己嚮往的樣子。

 

Source:丸山郁美,阿德勒勇氣整理術:擺脫焦慮,別再責怪自己,也不遷怒家人,讓空間與人生都變美好的整理魔法,時報出版,2017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桃 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